先进疼痛治疗方法 帮助癌痛患者找回安稳睡眠
73岁的冯大爷是一名肺癌术后5年、并多发骨转移患者,剧烈的疼痛让他常常夜不能寐,通过NRS(疼痛评估量表)疼痛评分,疼痛级别高达7-9分(10分评分法)。冯大爷曾经尝试过口服药物止痛,尽管不断的加大药量,止痛效果始终不佳,夜间还会频繁爆发痛,并伴随恶心、呕吐等不良反应。
冯大爷就诊区立医院,麻醉手术科张金文主任通过对患者充分评估,并与家属详细沟通后,决定为冯大爷实施鞘内置入PICC(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)导管进行疼痛治疗。经过术前讨论和精心准备,麻醉手术科治疗团队为冯大爷成功实施了鞘内置入PICC导管,手术过程十分顺利。
术后连接电子泵,药量降为原来静脉用药的1/100,疼痛明显缓解,VAS评分降为0-2分,恶心、呕吐等不良反应完全消失,食欲恢复,每晚能安静入睡,生活质量明显提高。
“太感谢医生了,好久没有睡过这么安稳的觉了。”术后,冯大爷露出发自内心的笑颜,也找回了继续对抗癌症的信心与勇气。
癌痛第四阶梯疗法 鞘内药物输注系
控制癌痛对肿瘤原发病的治疗和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。目前临床上采用世界卫生组织(WHO)三阶梯镇痛治疗原则,大多数癌痛可经口服药物、放疗/化疗等综合治疗得到有效控制,但仍有相当多的癌痛患者经各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,鞘内用药则是这部分癌痛患者的一个全新选择。
鞘内药物输注系统虽然更方便,但高昂的材料费用限制广泛应用,麻醉手术科开展的鞘内置入PICC导管,具备和全植入性鞘内泵同样的镇痛效果,但价格更低廉。这种技术通过将PICC导管放置到蛛网膜下腔,然后连接电子注药泵将小剂量药物顺导管输注到患者椎管内,直接作用于脊髓相应的位点,阻断疼痛等信号通过脊髓向大脑传递,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。
鞘内用药是三阶梯镇痛方案之后更为先进的第四阶梯癌痛治疗方法。这种治疗方式是根据患者的疼痛特点,在可编程的镇痛泵中设定药物输注参数,药物通过与镇痛泵相连的导管穿刺植入蛛网膜下腔,出椎管并固定后在皮下走行,通过药物持续输送至脑脊液达到高效镇痛的目的。对于进入肿瘤终末期的患者,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,建议尽早置入鞘内用药系统。
1、鞘内输注的药物直接作用于中枢阿片受体,发挥中枢镇痛作用,效果确切;
2、 患者用药量明显减少,鞘内用药剂量仅需口服药量的1/300;
3、 由于鞘内用药量少,头晕、恶心、便秘等不良反应明显减轻;
4、患者出现爆发痛时可立即解救,比口服药物起效时间明显缩短;
5、 电子微量泵给药,血药浓度稳定,波动小,一般不会出现血药浓度峰,用药量很小,不易产生成瘾性;
6、与需求量较大的口服、外用、静脉、肌注等传统用药方式相比,患者整体用药费用降低。
